(一)
希阿榮博堪布在《次第花開》中說道,毫無疑問,我們都是真心想學(xué)佛、想解脫,否則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和不信任的年代里,我們不會選擇修行這樣一條難行之道,也不會心甘情愿接受上師的指導(dǎo)。但是和承辦所有世間其他事一樣,想要得到解脫,就要掌握正確的修行方法。
慈誠羅珠堪布在《慧燈之光》中對修行的開示,從人類與其他道眾生的差異開始談起,他講到人類與其他眾生最主要的不同就是人會選擇自己的未來前途,也就是說,有能力去尋找解脫。人能夠思考過去和未來,然后能夠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,這才是人與旁生等其他眾生的關(guān)鍵區(qū)別。如何在即身中發(fā)揮人類的優(yōu)勢,從這個輪回中找到一條比較安全的出路呢?沒有別的辦法,只有自己去修行。
無論是人或其它生命,所有六道眾生輪回的根源就是無明,也就是我執(zhí)。我執(zhí)就像花的種子一樣,是輪回的種子、輪回的根本。然而,通過外在的事物是無法推翻我執(zhí)的,因為它是內(nèi)在的一種概念,只有另外尋找一種新的理性的概念,才能推翻這種舊有的非理性概念。
這不得不讓我們檢視自己日常的行為,作為佛教徒平時我們所做的修行,如念念佛、燒燒香、磕磕頭,這些與我執(zhí)相違嗎?并不相違。所以,僅用這些方法是無法推翻我執(zhí)的。相反,外在的物質(zhì)生活越好,貪欲心就越增長,這不但無法推翻我執(zhí),反而會使我執(zhí)越發(fā)深重?,F(xiàn)在有很多居士雖然信佛,信仰三寶,也相信因果,但是他求的不是尋找出路,而是在不破壞我執(zhí)、不破壞輪回種子的基礎(chǔ)上讓自己過得好一點。雖然在輪回里面,他會過得比不信佛以前好得多,因為相信因果,如法地取舍因果而可以在輪回中相對地享受一些快樂、少受一些痛苦,但是,這終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有漏善根的果報是有限的,而不是無窮的。即使他有可能很長時間不墮落,而在天界或人間逃避一些痛苦,但這畢竟也只是一個逃避的辦法而已。
假如要徹底地解決輪回,就需要用一種理性的、邏輯性的觀點,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我觀點來推翻我執(zhí)。沒有我執(zhí)就沒有煩惱,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(yè),輪回就不會繼續(xù)下去。根除我執(zhí)后才能真正無私地利益眾生,而這就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。
(二)
修學(xué)無我需要一個過程,過程就是先修加行,加行修好后再修其它的無我修法,這樣才能夠從輪回里面安全地出去,出去之后再回來度眾生,這是一個凡夫?qū)ふ页雎返耐暾椒ā?/span>這個過程也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:第一、要放下貪戀輪回之心;第二、要放下自私之心;第三、要放下我執(zhí)。在我們寧瑪派的傳統(tǒng)中,大家都依照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所著的《普賢上師言教》來指導(dǎo)自己完成加行,其次第也與上述所講的三個階段相互吻合。
- 第一、要放下貪戀輪回之心,建立出離心;
希阿榮博堪布曾說過,輪回中得人身猶如曇花一現(xiàn),來之不易的暇滿人身一旦失去,想再得,千難萬難。很多人沒來由地相信輪回是一件浪漫的事,想當(dāng)然認(rèn)為自己來生肯定還是做人,甚至還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種種因緣中,繼續(xù)一段段愛恨情仇的故事。這種想法實在有些一廂情愿。如果自己能決定,我想古往今來絕大多數(shù)人都不會死了,但事實不是這樣。
慈誠羅珠堪布說,如果一個人覺得輪回里雖然有痛苦,但是也有快樂,他就希望生生世世不遇到這些痛苦,生生世世接觸到那些快樂,無論是修行或做任何善事,其動機都不是從輪回中得解脫,而是在輪回中享受。因為有這樣的動機,當(dāng)然只能在輪回里打轉(zhuǎn)。出離心與貪欲心是矛盾的體性,如果不放下貪欲心,就無法建立出離心,如果沒有出離心,就無法獲得解脫。所以,一定要放下貪欲心。
該如何建立作為內(nèi)在概念的出離心呢?為了建立出離心,我們要用理性的、富邏輯性的思維去觀察整個輪回的過程,用佛陀所賜的慧眼觀察六道輪回,亦即通過外加行的人身難得、死亡無常、輪回痛苦、因果無錯亂這四個修法,來觀察整個輪回的過程,從天界到地獄,從過去到未來,由此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輪回到底是個什么樣子。如果這四個外加行真正修得比較好時,出離心一定會生起。
生起出離心需要兩個條件:1、要知道輪回中——從天界到地獄都是充滿痛苦的,從而對此產(chǎn)生強烈的厭煩心;2、要有從輪回中跳出去的念頭和決心,具足這兩個條件就叫作出離心。
法王如意寶說過加行中最重要的應(yīng)該是修共同四加行,要將其視為終生最重要的功課,只有這樣,自己的相續(xù)才會改變。在任何違緣和障礙面前,都不會隨隨便便地改變。如此修行,那么上上的功德——對三寶的信心、利益眾生的菩提心、積累資糧、懺悔業(yè)障等,自然而然可以顯現(xiàn)出來。
- 第二、要放下自私之心,生起菩提心;
大乘佛法告訴我們,你不愿意接受痛苦,其它的生命也是不愿意的;你愿意接受快樂,其它所有的眾生也是同樣的。應(yīng)該為一切眾生著想,為一切眾生的解脫而修行。這就是菩提心。
慈誠羅珠堪布說:凡夫,從無始以來始終只為自己打算,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,可是至今仍然一無所得,依然在輪回中受苦;佛陀,雖然沒有希求自己的解脫,沒有希求自己的幸福,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度眾生的事業(yè),但是他早已成就,圓滿了一切功德。菩提心自身就有這樣的能力——不求自己的解脫也可以得解脫。
普賢菩薩行愿品中寫道:“因于眾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譬如曠野沙磧之中,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,枝葉華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,亦復(fù)如是。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何以故。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屬于眾生。若無眾生,一切菩薩,終不能成無上正覺?!?/span>
該如何建立菩提心呢?五加行就是專門培養(yǎng)菩提心的。若想智慧境界得以顯露,心性必須要調(diào)柔。五十萬加行是馴服內(nèi)心“野馬”的殊勝手段。“皈依”,進入佛門的標(biāo)志;“發(fā)心”,大小乘的分水嶺,明確修行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切眾生;“念修金剛薩埵”,清凈無始以來在輪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;“供曼茶羅”,積累成佛所需的廣大?;鄱Y;“上師瑜伽”,依上師加持,遣除相續(xù)中所有障礙,現(xiàn)證諸法實相境界。
索達吉堪布說:修五加行不僅僅是數(shù)量上完成,同時還要保質(zhì)保量,每一項最初以菩提心攝持,最后將善根回向一切眾生,心里真的要這樣想。若能做到這一點,諸佛菩薩的加持會逐漸融入你的心,慢慢瓦解一切自私自利,利他心進而日益增上。
- 第三、要放下我執(zhí)。
就是要證悟空性,證悟人無我。這就屬于正行的修法。
- 連接下一世的修行(破瓦法)
在《普賢上師言教》中共同外前行、不共內(nèi)加行之后講解了破瓦的修法。為什么要修破瓦法呢?因為,如果我們在加行還沒修好時就已離開人世,則需要把這一世和下一世的修行成果連接起來,否則就有這種可能:雖然這一生修得比較好,可是下一世卻不能繼續(xù)。而這個連接上一世和下一世的方法就是破瓦法。
以上這些就是修行的次第。
(三)
索達吉堪布說, 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?!?span style="font-weight: bold;">佛法的意義要真正去修,沒有修的話,表面上說得再漂亮,也沒有什么意義。
慈誠羅珠堪布說,佛告訴我們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,不可能依靠別人來救。這是什么意思呢?難道佛也不要嗎?佛是需要的,佛要出世給我們傳法,但是講完法后,下一步就是自己的事情。如果自己不努力,佛也沒有辦法;如果努力,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,能夠改變自己的前途。所以一切都在自己的手里,做不做是每個人的自由,不做就繼續(xù)輪回!做就可以解脫!
希阿榮博堪布說,我不禁再次感念自己的福報。生在一個佛法興盛的地方,從小就深信因果,并且知道只要自己努力行善、修行就能夠解脫。十幾歲,我離開家,興沖沖去異地他鄉(xiāng)跟隨上師學(xué)習(xí)佛法。那時候,我就堅信自己這一生所能做最有意義的事情即是尋求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