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得見的非遺·柘榮剪紙 福建聲音博物館——用聲音,遇見福建。 得見 非遺 柘榮 剪紙 掃一掃分享 立即制作 發(fā)布者:大強 發(fā)布時間:2016-09-24 版權(quán)說明:該作品由用戶自己創(chuàng)作,作品中涉及到的內(nèi)容、圖片、音樂、字體版權(quán)由作品發(fā)布者承擔。 侵權(quán)舉報 福建聲音博物館——用聲音,遇見福建。H5,H5頁面制作工具中國是這個世界上,第一個用植物纖維造出紙張的國度,當中國人學會用剪刀把自己的歷史、情感、尊嚴和心里留在紙上的時候,剪紙便作為一種民間藝術(shù),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脈之中。福建的漳浦剪紙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,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,是中國剪紙藝術(shù)的突出個案。柘榮剪紙級別:|國家第一批||省級第一批||市級|區(qū)域:|寧德|類別:|傳統(tǒng)美術(shù)|柘榮剪紙是一種福建寧德市的漢族民間藝術(shù)。風格獨特,具有鮮明的地域個性,既承傳了中原剪紙的寫意、質(zhì)樸、渾厚,又融合了南方剪紙的嚴謹、細膩、秀麗。受地域文化的制約,柘榮民間剪紙承傳了質(zhì)樸,粗獷這一風格,與陜北民間剪紙極為相似,與漳浦民間剪紙風格形成了鮮明對照。柘榮剪紙與民俗活動緊緊相連,剪紙藝人大多于母輩、姐嫂傳承,八、九歲便學摳花樣習針作線。剪紙形式服從于民俗,或裝飾窗戶,或為飾嫁妝,覆蓋于箱、籠、枕、被和壇口上,從婚嫁、小孩滿月到“大生大禮”有著廣泛的用途。在春節(jié)來臨之際,柘榮的家庭主婦們即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這天將剪好的幾對福、祿、壽、喜等帖于碗櫥和灶邊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驅(qū)邪。吳秋鳳生在刀剪之鄉(xiāng)的柘榮,目前是柘榮剪紙協(xié)會副會長。她從小就跟著姑姑學剪紙。后來,她上了柘榮歷史上第一期剪紙培訓班,當時的老師袁秀瑩后來成為她的婆婆。袁秀瑩剪紙作品——品茶圖柘榮民間剪紙之所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,是因為它既充實了老百姓的生活樂趣,又不必花費偌大的財力,其旺盛的生命力來自勞動人民的生活需求。需求多了,學習的人也慢慢變多。婆媳二人除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藝外,還不忘將這份手藝手藝傳承與分享。吳秋鳳剪紙作品掃碼關(guān)注 福建交通廣播發(fā)送“非遺”,仔細傾聽